為什麼要分析?不做會怎樣?
淺談數據分析 (一)

「什麼是分析?」

多年前,在結束了一場關於大數據分析的電話會議之後,年僅四歲的女兒抬頭望著我問了這個問題。我嘗試著把分析的核心概念「分類」和「比較」,用她比較能理解的說法回答:

「分析就是『誰跟誰比』和『比什麼』,就好像哆啦A夢和巧虎比,比哪一個好看?爸爸跟媽媽比,比誰更愛你?」

不知道是因為哆啦A夢和巧虎難以比較,還是無法(或不敢?)在父母之間進行抉擇,女兒若有所思地又看著我問道:

那為什麼要分析?不做會怎樣?

老實說,當時我從來都沒有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更精確一點地講,「分析」對我而言就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做「分析」的理由是什麼,就自然而然的做了,我真的沒有解答,更找不到一種簡單直白的說詞回答我前世情人的問題。為了維持在女兒心中的那個博學多聞的形象,那天我應該是用了某種狡詐的方式迴避了這個問題,但這個簡單又根本的問題卻一直停留在我心中。

我後來試著在搜尋引擎中尋找這個問題的解答,而找到的絕大多數都是關於數據分析的定義、作用、步驟、方法、技術、工具或發展趨勢。而這樣的搜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因為數據分析是近年來的熱搜議題,所以 Google 演算法也就會提供這樣的搜尋結果。然而,這些也只是說明了如何做分類和比較?用什麼做?怎樣做得更快、更好?而有些提到了做數據分析所帶來的好處。如果是因為可以帶來效益,那要如何解釋大多數的企業尚未進行數據分析?所以,我還是沒能找到一個解答來回答這個簡單且根本的問題。

直到某次在一個科普頻道(我忘了是 Discovery 還是國家地理頻道)看到了關於人類演化的節目,裡面提到原始人類為了克服自然環境的挑戰和面對其他動物弱肉強食的競爭,就演化成一種具備學習經驗的動物,透過經驗的累積和學習,讓自己能夠在面對外在挑戰時,可以快速進行判斷找出生存的方法;後來又發展出語言和文字,將個體累積的經驗擴散到整個族群,將過去發生的經驗傳承給後代,讓人類可以繼續發展下去。所以,經過了長期的演化過程,這種學習經驗並進行判斷的能力就內化到了人類的DNA,成為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再搭配語言、文字、教育等,讓人類能夠掌握社會歷史經驗與累積個體經驗,再將個體的經驗累積到整體經驗,藉由這種循環讓人類能夠生存並持續發展。

看完之後,我突然理解了為什麼我會把「分析」視為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因為這種能力被深深烙印在我們的大腦,而且我們從小到大的生活中,都主動或被動地不斷做這件事,例如:跟去年比有沒有長高?哪一個地方比較好玩?哪件衣服比較好看?班上同學誰成績比較好?經過這種後天的持續練習,每個人「分析」的本能都變得更加強大,所以有些人在面對一些狀況時,甚至可以做到好像反射動作一般,變成可以一瞬間完成分析判斷的專家。

回到女兒提出的那個問題「為什麼要分析?不做會怎樣?」,我想我會這麼回答,分析是人類為了生存發展所演化出的學習能力的其中一種,當我們面對任何事情,都會透過這個與生俱來的本能去進行決定;而「不做」,也是我們針對「做」與「不做」做了分析判斷之後的結果。所以我猜想當年那個要她在父母親之間進行抉擇的問題,女兒可能作了這樣的分析:若說了媽媽,就可能激怒爸爸,若選擇爸爸,則可能傷了媽媽的心,所以她選擇了迴避。面對在這種左右為難的情況下,她的大腦在強烈求生意志的刺激之下,選擇了不做回答,並且跳升一個維度問出了這個讓我思考多年的問題。

所以真的不要懷疑自己,分析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只不過分析結果與決策品質的好壞差異,就取決於資訊是否充足,而在獲得足夠資訊的情況下,清楚呈現「分類」進行「比較」,你我也都能成為分析專家


 

全球瘋世足,從賽事分析看電商數據分析
賽事分析好精彩!其實電商數據分析也很好玩!